名人字画-礼品-楹联-国画-人物画-牡丹-张岐艺术品展览馆
联系人:张老师
手机:13159800767
订阅号:
电话:13159800767
咨询:13159800767
地址:山东省烟台市
徐悲鸿对素描的偏爱缘于他在法国接受的学院派教育,尤其是其导师达昂对他的直接影响。徐悲鸿逐渐形成了“素描是一切造型基础”的观点,并一生秉持且予以各领域的推广。中国画作为造型的一脉自然也是徐悲鸿特别关注的重要对象,因为这一中国传统延续下的艺术样式,最远离素描的造型特征。于是1932年,徐悲鸿针对中国画特别提出了“新七法”,构成了他素描引入中国画的思想与理论的基础,极具影响力。“新七法”为位置得宜、比例准确、黑白分明、动态天然、轻重和谐、性格毕现、传神阿堵,显然是徐悲鸿基于素描的造型特点由中国画的“六法”演变而来,强调了造型准确的重要性,但也忽略了中国画笔墨语言与境界表达的独特性。作为基于“造型”训练的定位,素描之于中国画基础仍然有效,因为造型能力是造型艺术的基本要求,偏于“技术”的指标实现,至于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,那是进入具体创作中的新选择,媒材的不同语言方式自然是有别的。从这个角度看徐悲鸿引入素描的得失,本不构成讨论的命题,因为其出发点是为中国画“造型”服务,偏重于早期训练“技术”的需要。传统中国画虽然也重视画家的“造型”技术性因素,但它并不是出于第一位的,故其训练方式并未被固化,往往因人而异、因悟道的途径不同而各有偏长,“目识心记”是基本策略。 关键是徐悲鸿的“新七法”被学院中国画教学推广后,无意中由教学的技术定位被放大为中国画创作的根本“大法”了,所谓“徐蒋体系”正是对这一现象的一种概括。当然作为徐悲鸿学生的蒋兆和,在运用“新七法”过程中已经进行了较大的改良,重视了中国画笔墨语言与造型的贴合性,将偏重写实的纯粹依赖素描的表现,转化为传统“意象”造型,有效地统筹了笔墨与素描的矛盾,但其定位在“造型”即表达的思考上,仍然限制了中国画“写意”的本质与意境营造的出发点。固然“浙派”人物画在蒋兆和的基础上更加发挥了笔墨晕染的自然视觉效果,但其“对景写生”的目标指向是对传统中国画造型与写生方式的本质颠覆,与“徐蒋体系”一脉相承。其间,也有潘天寿的短暂的觉醒,提出了“捉形”的新概念,把“造型”形象地说成“捉”形,即“捉”动态、抓“神气”。他认为,中国画的造型理念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写实的方式,而强调“整体”与“特征”的重要性,直接关联对“写意”与“意象”造型观念的理解。然而非常遗憾的是,潘天寿似乎也没有清晰意识到,素描造型对中国画的本质影响,并非是造型本身,而是一种观察与表现方式对传统的置换。由此,中国画自从引入素描之后,它就一直以一种张力渗透进中国画创作理念之中,直至今天的学院中国画教学与创作。因为素描的引入,传统中国画擅长的“临摹”被看成是重复与保守,代之以“写生”的手法,既是置换了素描的工具材料,但其造型观念却与素描一脉相承。由此,中国画引入素描得失的问题便延展至“临摹”与“写生”的取舍问题
名人字画-礼品-楹联-国画-人物画-牡丹-张岐艺术品展览馆
联系人:张老师
手机:13159800767
订阅号:
电话:13159800767
咨询:13159800767
地址:山东省烟台市